:::

夥伴同行,承諾與挑戰

文:林柏諺 臺南市六甲區農會

關於來大專營的初衷

  八月份在參加水田兒童營臺南梯時,總召桓津私訊問我是否有興趣參加大專營工作團隊,特別是課務組的工作。當時我們完全不認識,我甚至懷疑現在的協會活動是否這麼缺人,心裡猶豫了很久。課務組需要負責處理課程安排及講師對接,這個工作可以說是除了總召外最繁重的。最後,我決定參加的原因是我的兩位六甲區農會的朋友也將參加,我想要與他們一起共事。所以我一開始就告訴桓津,我來大專營並不是為了學習,而是因為有兩個重要的夥伴在,我想與他們一起完成這項任務。

關於工作團隊

  在這次的工作團隊中,我感覺籌備初期遇到的最大挑戰是:大家都太忙了。籌備會議和場地勘察僅有四次,但每次參與的人數都不足,有時甚至只來了一半的人。我知道現在的大學生都很忙,但籌會對團隊來說非常重要,我覺得出席人數少的原因是大專營在大家心中的優先順位並不高,因此當有其他事情時,大專營並不是第一選擇。

  幸運的是,在第三次籌備會時,人數相對較多,總召帶領我們討論了對團隊、大專營以及各自工作角色的看法。這次討論讓我們更加緊密,也讓我理解到團隊中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領導角色,不僅僅是總召,我們每個人都在營隊中肩負著領導與被領導的責任,尤其是當我負責該教案時,我便是那個時刻的領導者,必須領導自己與他人,確保每個課程順利進行。

關於營期

  當真正進入營期並見到學員時,我才深刻體會到,所有前期的努力都是為了這些來參加的學員。我除了負責課程品質管理,還努力抽空與學員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每晚回到宿舍,我也會與其他工作夥伴分享彼此的經驗,加深我們之間的感情。這樣的互動讓我不僅專注於完成工作,也更享受營隊過程,並與夥伴們建立起更緊密的關係。

  同時,營期中的一些體驗課程,如團隊建立、自力造舟、爬高牆,講師們也鼓勵我們工作團隊成員一起參與。這讓我彷彿再度成為學員,只是這次的視角和夥伴不同。透過這些活動,我重新體驗了營隊的價值。

關於一些重要的人

  回到我參加大專營的初衷,正是因為我的兩位六甲夥伴紀郢和依昕也參加,我才決定加入。紀郢是我國小就認識的朋友,我們在國中畢業後仍保持聯絡,甚至在大學時每週一起吃飯。能夠再次和他一起參加營隊,讓我回想起我們以前一起打球、騎車的單純時光。而依昕是我升大二的暑假時,在六甲的四健會活動中認識的,她總是在我需要幫忙時義無反顧地支持我,並且是一個很棒的傾聽者。

  最後,想提到的是課務組的夥伴冠穎。我們在營隊開始的前一天才真正見面,但之前在線上的討論過程都非常順利。我們很快就取得共識,雖然最後有些想法未能完全實現,但我很享受與他進行的每次討論。他在營期間展現出迎接挑戰的勇氣和決心,尤其是在司儀稿的練習上,無論任務有多困難,他都全力以赴。他的熱情與決心是我在這次大專營中學到最重要的一課。

關於自己

  三籌結束後,我開始重新思考參加大專營的意義。最初的目標已經達成,因為我的夥伴都參加了,但我也開始思考,如果營隊辦得不好,未來是否還有機會與他們一起參與四健會的活動。背後寫著 “To make the best better.” 的T-shirt提醒我:成為工作人員意味著需要不斷成長。雖然過程中有很多不成文的規定,導致課務組需要處理許多瑣事,但這也是一種選擇與承諾。我感謝自己當初選擇了這個挑戰,並在過程中不斷學習與改變。

文章附加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