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蛋事怎麼辦-SDGs的省思

文:戴辰羽 屏東縣佳冬鄉農會

  屏東縣佳冬鄉農會坐落於力里溪沖積扇平原扇端,在臨海區的佳冬鄉市區,成立於民國三十八年。近年來為積極推動四健會,和在地昌隆國小長期合作、進行食農教育。在歷經蛋荒的一年,學校和農會幾經思考,決定透過蛋的生產和飲食教學,引導我們從SDGs角度省思,學習SDGs 17項目標中有關雞蛋的消除飢餓、責任消費與生產。消除飢餓這個項目和雞蛋有關的是-讓貧窮的人有東西吃,而責任消費與生產則是消費者要吃多少就買多少,生產者也會持續生產。

  在這個課程中,學校和農會先安排我們了解雞蛋的基本知識,如:雞蛋不能放冰箱門,門開開關關溫差大,雞蛋會不新鮮;還有土雞蛋不會比普通蛋有營養、蛋黃深淺也不會影響雞蛋營養;而蛋的保鮮期是大概一個月,雞蛋買回來要放冰箱才不易滋生細菌。

  除了這些知識與觀念外,老師還帶我們去當地的蛋雞場-麗華牧場參觀。實地參觀時,我才知道蛋雞飼養有不同方式,可分為平飼、籠飼及放牧飼,麗華牧場採用放牧飼,是一種對雞非常友善的飼養方式。麗華牧場的環境很乾淨,雞不會吃到垃圾而生病,牧場內有很多大樹讓蛋雞們可以乘涼,還種了有機的蔬果,可以讓雞吃了變健康。

  蛋雞們可以在籠子裡生蛋、在沙子中沙浴、在樹下休息乘涼,還可以在空曠的草地上無拘無束地快樂奔跑。我覺得牠們每天應該都很快樂,因為能在空地上四處奔馳,彷彿在快樂的天堂中歡樂地活著。

  除了參觀雞舍外,我們還利用蛋殼創作沙畫跟殼殼花器。蛋殼沙畫的製作方式是先在畫板上畫出輪廓並塗膠水,然後把染色的碎蛋殼灑上去,再將多餘的蛋殼用掉就完成了。而殼殼花器則是先把雞蛋頂端開一個洞,然後把蛋液倒出來,將蛋殼纏繞麻繩後當作容器,往裡面倒入土壤,就可以種多肉植物了。

  在歷經2023蛋荒的一年,及參加四健會的雞、蛋飼養和供給教學後,我才開始思考SDGs和人類、地球環境的關係。所謂SDGs是指聯合國提出2030年永續發展的十七項目標,意義是想讓每個國家都和平、安全、平等,而SDGs的目的在解決全球性的環境、經濟、和社會的這些問題。

  原來SDGs中所提到的陸地生態,會影響到雞蛋的產量,因為陸地生態如果不乾淨,雞吃到受汙染的食物可能會生病,嚴重的會死亡,所以養雞的地方一定要乾淨,而雞的生病和死亡將會影響到雞蛋產量。且雞如果沒有樹可以乘涼,會被太陽曬到中暑,也有可能會被活活熱死。

  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是為了讓全球人類與生物能永遠好好的幸福生活,所以我們平時就應該不亂丟垃圾、不排放工業廢水在河川裡、多搭乘大眾運輸,減少空氣汙染、多多種樹、不在海裡亂丟東西。在食用雞蛋時,也應該要感謝蛋農,因為他們每天辛苦養雞,還要忍受雞場的臭味撿雞蛋,還要感謝銷售業者,因為他們進貨販賣,我們才吃得到新鮮的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