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的旅程
文:劉雲萍 臺南市六甲區農會
泰國草根因緣際會讓我有機會出國交換學習,過程中要克服許多困難,但是我帶著「關關難過,關關過」的心情出發。到了出發那天,我仍十分猶豫該不該去,因為英文能力不好,真的沒信心,害怕無法好好學習,但是在長官的鼓勵下,鼓起勇氣、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飛往泰國,開啟奇幻的旅程。
行程的第一天我們拜訪泰國農業部的官員,用簡單英文簡介、分享我的簡報,讓泰國協會更認識我們國家,彼此互相熟悉。
泰國的交通真的讓人十分頭痛,不止塞車嚴重,看似發達的交通,其實並非如此。我們體驗當地捷運和輕軌,他們的公共運輸工具經常沒有任何理由說停開就停開,也被我們遇上了,我們搭乘到一半被趕下車,一頭霧水時,泰國協會才解釋他們大眾交通常常故障,所以他們見怪不怪。但是他們搭乘交通工有一項優點,就是短程搭乘是不收費,因為曼谷交通壅擠,泰國政府鼓勵民眾多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所以給予優惠。
泰國教育也和臺灣有所不同,臺灣是填鴨式教育,孩子學習較無法獨立思考。泰國教育分為學校學習和家庭學校,家庭學校是在家利用網路進行學習,整合能力很強,但是缺乏團隊合作的精神。跟家庭學校的孩子相處時發現他們都很有想法跟主見,但也因此在參加營隊要一起完成任務時,他們無法合作完成,各做各的,無法接受別人建議,所以兩種學習方式各有利弊。
研習過程中印象深刻是人人共享海洋生態及陸域生態環保的議題,讓我非常有感,因為跟臺灣推動SDGs永續很相似。海洋產生地球70%的氧氣,地球上94%的生命體是海洋生命體,所以保護海洋生態很重要。泰國利用種植水草吸收CO2的能力,跟臺灣推動淨零碳排的方式一樣,種植綠色植物減少碳排。讓我印象深刻是「雙體船」,船體是利用海域周圍收集的垃圾,回收再利用做成,當地人每天會在開著船到海域收集垃圾,生生不息的循環,促進海洋生物生長,也能擺脫海洋塑料,帶給大家美麗的海岸線。
泰國政府為了讓人民自己自足,培育他們自力更生的能力,推廣以有機耕作的方式種植蔬果及水稻,並利用循環經濟來維持生活。也在邦喬監獄建了一個示範農場,原先是教育犯人培養一技之長,幫助他們重生,也推廣產地到餐桌的概念;之後變成旅遊勝地,打造用餐環境,讓遊客參觀。與臺灣推動低碳飲食文化、有機耕作,都同樣是永續陸域生態的理念,一起保護我們的地球。
不管是在哪個國度,聯合國所推廣的永續發展是不間斷的,大家為了保護這塊土地各盡一份心力。還有一件非常值得一提的事,泰國引進臺灣農業技術及種苗,再經過泰國繁殖育苗,但沒有我們臺灣的好吃,因為臺灣水果甜又多汁,我們臺灣農業真優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