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不一樣的農業推廣
文:連珮妤 台北市景美區農會
|德州的基本介紹|
「Lone Star State」孤星之州,是人們稱呼德州的形容,身為全美第二大州(僅次於美國本土最大州-阿拉斯加),看似一片荒野,除了乾草什麼都沒有的高溫平原,現在卻是美國石油的主要生產地,同時也是工業和金融的重要中心。幸運來到這個神秘的州,一探究竟這裡的故事。
Texas,中文德克薩斯州(簡稱德州),舊稱「德剎士」,是卡多語「朋友」或「盟友」的意思。17世紀時,西班牙人來到這裡與哈西尼族人打交道,稱呼彼此為táyshaʼ(朋友),使人誤以為這是當地的地名,一路沿用至今,因此現今德州的座右銘為「友誼」。
德克薩斯州位於美國最南方,東部為路易斯安納州,北部為奧赫拉荷馬州,西部為新墨西哥州,南方即連結墨西哥領土。土地面積695,662 平方公里,換算下來約是19個臺灣,人口2900萬人,換算下來人口密度僅是臺灣的不到19分之1。地形以平原為主,西北方有少數山脈及臺地,由於是回歸線以北的內陸區,氣候多為乾燥少雨,德州的氣候變化極大,全年的降雨量僅約115公分,夏季每天都能標出超過100°F的高溫,造成嚴重的乾旱和火燒森林,但在冬季也常出現暴風雪,是個非常極端且特殊的氣候區。
德州的前身為「德克薩斯共和國」,存在時間為1839-1845年,在更早之前屬於墨西哥。因為曾經是獨立國家的關係,才有了被稱為「Lone Star State」孤星之州的說法。1845年,美國以格蘭德河邊界為承諾,希望德克薩斯共和國加入美國成為聯邦州,但墨西哥堅持不承認,甚至當時英國嘗試出面調停,但最後以失敗告終。同年,德克薩斯加入美國,成為第28個聯邦州。為此美國和墨西哥因德州地位問題,發生了大名鼎鼎的美墨戰爭。
德州象徵物
- 德州25美分紀念幣
是美國「50 State Quarters」系列的成品,目標是為了讓新一代的年輕人能認識美國各州,1997年柯林頓總統簽署計畫通過,以各州加入聯邦州的時間做為發行順序,至2009年完成發行。德克薩斯州的硬幣發行在2004年6月1日,發行數量為541,800,000枚。設計以德州的土地作為中心,放上孤星為名的星號,左右各有一條繩子,左下方的英文是「孤星州(The Lone Star State)」。 - 德克薩斯羽扇豆(Lupinus spp)
學名:Lupinus texensis Hook
英名:Texas Bluebonnet、Bluebonnet、Buffalo Clover、Wolf Flower
家族:豆科,羽扇豆屬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原生地即為美國德州,耐貧瘠土壤,同時可作為綠肥植物。1991年選為德州州花,與臺灣常見的「魯冰花」為同屬植物,不同的為臺灣常見為黃花,德州羽扇豆多為藍花。開花時間多為秋季至冬季。 - 美國山核桃(Pecan)
學名:Carya illinoinensis
英名:Pecan、Pakan(阿爾岡昆語)、Carya
家族:胡桃科,山核桃屬落葉果樹,堅果類。幼枝和嫩芽皆有絨毛,結果的時間在7~8月左右,初期為綠色,後期成熟為褐黃色。吃起來就是普通堅果的味道,和核桃一樣,會先去殼用鹽巴炒熟,喬治亞州、新墨西哥州及德州佔了全美Pecan產量的75%。
1919年,第36屆德克薩斯州議會將山核桃樹定為德州州樹;2001年,美國山核桃也被宣佈為德州的官方「健康堅果」。德州聖薩巴鎮自稱是「世界山核桃之都」,也是「母樹」的所在地,該樹被認為是該州通過其後代進行生產的來源。 - 德州長角牛
學名:Bos taurus taurus
英名:Texas Longhorn
德州長腳牛是一種美國肉用牛品種,特徵極為非常寬的長角,可以長達2.4公尺,是哥倫布從伊比利亞半島帶來的肉牛品種(基因序上也與伊比利亞牛相當接近)。原先是特地養殖的,但在西班牙船隊行路時不小心跑走了一些,於是開始在德州大量繁殖,造就了現在德州隨處可見長角牛的景象。目前被德州認定為文化遺產的一部份,同時也是官方的大型哺乳動物。 - 德州州旗
又名孤星旗,和台灣一樣是以藍、白、紅三個顏色作為旗色。最初出現在1839年的德克薩斯共和國,由參議員威廉·H·沃頓提出。加入美國成為聯邦州後便成為州旗,而在德克薩斯共和國前期,是另外一面類似美國國旗的旗子(左上角僅為一顆星)。設計為長度的三分之一為藍底上有白色五角星,剩餘部分被分為白紅兩色,與智利國旗非常相似(智利國旗同樣稱為孤星旗),但智利國旗啟用於1817年,較德州州旗早了28年。
在Home家和家人聊天時,H媽有詢問「你在來德州前對德州的第一次認識是什麼?」,我回想了一下,我講了兩個東西,一個是海綿寶寶卡通中的松鼠珊迪,以及卡迪娜品牌的德州薯條(但其實德州人根本不知道這個東西)。H媽也跟我分享,確實在亞洲的小孩,第一次對德州的認識都是從卡通中的這隻松鼠,而美國的小孩第一次對德州的認識通常都是牛仔跟槍擊案(德州的槍擊案發生非常普遍,我們出訪前就有一起發生在超市的)。同時H媽也問我說對德州的印象是什麼,我說很老、很熱,然後馬跟牛會走在馬路上發生車禍,每個人出門都要帶槍防身。我講完後H家人哈哈大笑,也提到確實,偶爾會有牛跟馬在路上走,但現在德州其實非常先進,甚至在美國是數一數二先進的,至於治安的部分佈前仍然無解,但不需要到帶槍防身啦。總之,有讓我更新了非常多對德州的認識,也非常期待在德州的旅程。
|德克薩斯州懷斯縣 Wise county|
德克薩斯州的懷斯縣為我Home家所在位置,是德克薩斯州的Wise county,位於德州東北,屬於達拉斯-沃斯堡-阿靈頓大都會區的一部分,人口約68000人(目前推測最早的居民是印地安人),面積為2,390 平方公里,其中47 平方公里是被水覆蓋的。Wise在英文中是「明智」的意思,在諾布斯之戰後,逐漸有居民從南方搬入,雖然人口數量逐漸增多,但直至1856年才正式成立懷斯縣,縣名是以一位支持德克薩斯共和國並入美國的參議員Henry A. Wise的名字命名。(令我覺得巧妙的事情是,1856年時Henry A. Wise當選了Virginia的州長,反而沒有在德克薩斯)。1862 年,由於大多數男性在內戰中參戰,懷斯縣成為難民營。還想分享懷斯縣的明智之眼犯罪觀察計劃、法院及博物館。
明智之眼犯罪觀察計劃
「Wise Eyes crime-watch program」,是一個匿名犯罪報告的社區計畫,幫助人們提供有關犯罪活動的匿名資訊給警方。而開發這個機制的目的是希望在警方維安的過程中,加入社區保護的民眾可以免於被報復的危險,提高相關目擊者匿名提供證據意願的機會。而這個計畫的啟用人,正是由1993年Wise county的時任警長Phil Ryan所啟動,後續許多農業州也紛紛採用。
懷斯縣法院wise court
現在的法院是懷斯縣第四個建立的法院。1895年1月8日,第三法院被大火燒毀(第二、第三個法院都是被燒毀的,目前懷斯縣推測都是由人為縱火導致),第三法院的火災引發了關於迪凱特縣城所在地的爭議。現在的懷斯縣法院是由J. Riely Gordon於19世紀末所設計建造,採用了十字形平面和羅馬式復興建築風格,使用的建材是德克薩斯花崗岩。
懷斯縣歷史博物館 Wise county heritage museum
1891年,「西北德克薩斯浸信會協會」在一次會議中,決定成立「西北德克薩斯浸信會學院」,這是一所位於迪凱特的四年制大學;1892年第一堂課在東大街(城鎮廣場東邊)的凱茨歌劇院授課。是由德克薩斯州威奇托福爾斯的建築公司 WA Cann 建造,設計風格為維多利亞風格,建材使用當地開採的石灰岩。後來改建為 Wise county heritage museum。但今年(2023)三月份的一場大火,將博物館給燒掉了,因此沒有機會參觀。
|德克薩斯州四健會|
美國的四健會是由各州授田大學協助辦理,Texas 4-H是由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TAMU)辦理,AgriLife Extension服務也屬於Texas A&M系統。Texas 4-H 成立於1908年,是德克薩斯州最大的青年發展組織,每年有超過 550,000名青少年參與活動。
農業生命推廣服務AgriLife Extension Service
100 多年來,Texas A&M AgriLife Extension Service透過創新、科學解決方法和全州社區教育,改善德州人的生活及健康福祉。服務項目主要分成五個,分別是動物與牲畜、植物與農作物、環境與自然資源、生命與健康、商業。
負責協助四健計畫的部門分別是「Agricultural Leadership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s(農業領導、教育和傳播)」、「Animal Science(動物科學)」、「Nutrition(營養學)」及「Horticultural Sciences(園藝科學)」。
其中最主要的是「農業領導、教育和傳播學系」。Texas A&M University於 1916年在農學院設立了常設農業教育系。爾後農業教育系保留在農學院內,為公立中學和縣推廣學校培養職業農業群科教師。經過近一個世紀的演變,農業教育系於2006年9月1日正式重組並命名為「農業領導、教育傳播系」,目標為提供農村及社會大眾更多元的農業教育及傳播資源。(因為自己讀相關科系,所以特別想介紹這個東西,此系演變的過程和目標跟農推改制到生傳非常相近)。
德克薩斯州四健會的起源
德克薩斯州第一位縣推廣代理於1906年任命,比德克薩斯 A&M AgriLife推廣服務組織早8年。1908年,縣農業代理人 Tom Marks 在傑克縣組織了第一個男孩俱樂部「Corn Club(玉米俱樂部) 」。Marks發現,他向年輕人教授新的生產技術比向成年人教授更成功。幾年之內,「Pig Clubs (豬俱樂部)」、「Beef Calf Clubs (牛犢俱樂部)」,和女孩的「Tomato Clubs (番茄俱樂部)」也被發起。快速擴大奠定農村青年教育項目的基礎。在經歷91年的時間裡,德克薩斯州的四健會入會人數從1908年傑克縣最初的25名玉米俱樂部會員,發展到2000年的超過100萬名青少年!德克薩斯州四健會博物館位於傑克斯伯勒(傑克縣),也是德克薩斯州四健會的誕生地。
目前多數認定四健會的發源地是1902年的俄亥俄州克拉克縣,但實際開始使用苜蓿葉標誌進行活動是在1924年,在這之前都是屬於各州的玉米俱樂部。1904年的喬治亞州牛頓縣及前面所說的德克薩斯州傑克縣都有發展玉米俱樂部的歷史,因此四健會的起源地其實有待確認,也有了多地起源的說法。
和臺灣一樣的地方是,幾乎在每個County都有獨立的四健辦公室,和我們的農會一樣坐落在城鎮中;但不同的地方是,我們的四健只會在農會的推廣部裡面,通常只有一位推廣員,但在這邊的四健辦公室幾乎每一間都有超過五位職員,每個人負責的工作都不盡相同。最讓我意外的事情是,在來到美國前一直聽說美國的四健會是以俱樂部的方式進行,因此我一直以為會是一個私人組織,不受約束;在了解之下發現這裡的指導員是領政府薪水,而非由民眾募資,也幾乎都是由各州國立的授田大學在負責承辦,算蠻大開眼界的。
|國內線飛行|
因為接待我的H家在德州懷斯,要搭乘國內線飛機前往,降落的機場為達拉斯-沃斯堡國際機場,同時也是美國第二大機場。我們搭乘的是美國航空,沃斯堡機場同時也是美國航空的基地,因此是一趟美國航空之旅。從西雅圖起飛,抵達達拉斯,最首先的是停機坪草皮顏色的變化,在西雅圖是非常有生意的翠綠色,但一到達拉斯,變成看起來乾癟蒼白的米黃色;第二件事情就是空氣,抵達達拉斯吸到的第一口氣就是灌入的熱風(我們抵達的當天德州43度,而且我們還是下午一點抵達)。
Crop circles
第一個特別的是飛經科羅拉多州上空時,看到了一塊一塊圓形的農田,稱為「Crop Circles」(但不是那個外星人做的麥田圈),這是一種為因應灌溉系統Center-pivot irrigation (中心樞軸灌溉系統)而生的田地設計,在飛機上就這樣看著地上好多光碟的感覺,好可愛!標準大小的Crop Circles是1600公尺,因為標準大小的Center-pivot irrigation有800公尺,因此在飛機上看起來很小,但事實上超級大的呀!
Rainier
第二件特別的事是在從達拉斯回西雅圖的路上時,在華盛頓州上空,看到了一座非常漂亮且覆蓋著雪的山。和我跟開愈坐在一塊的一位男士向我們介紹,這座山是Rainier,是一座位於華盛頓的活火山,也是喀斯開山脈的最高峰,這天因為亂流的關係所以飛機改道,所以坐在飛機左側的我們才有機會可以觀賞這樣的風景,平時都是繞左側。
|四健兒童夏令營4-H Child Camp|
很高興有機會來擔任兒童夏令營的工作人員,其實也沒有參與籌備就直接上工了,整體來說非常輕鬆自然,甚至比平常在鄉鎮帶小活動還要更輕鬆。這場營隊為期兩天,由兩個單日營隊-Art camp、Food camp合併而成,報名一定要兩天都報名。
第一天 Art camp-葉片噴霧畫、手提包彩繪、筆袋跟洋裝設計
- 葉片噴霧畫:目的是為了要讓學員認識「三原色」跟各種顏色的「調製」,所以工作人員只需要準備紅黃藍三個顏色的顏料水,讓小朋友去調色,並記錄調出來的顏色。在完成各種顏色的顏料水後,在圖畫紙上放葉片(塑膠葉片,不是真的,可以在後續活動重複利用,也可以預防萬一天候不佳時小朋友無法外出採集葉子),用剛剛調出來的水噴上顏色(選自己喜歡的),然後在紙背紀錄所選顏色的調製方法,類似作業紀錄的概念!
- 洋裝設計:目的是讓學員透過各種素材把見到的東西仿真做出來。先用鏤空的洋裝紙在center附近,找想要的景色或物件,然後找工作人員拍照,回去之後利用工作團隊提供的各種色紙、緞帶、色筆、顏料、甚至是布料鈕扣等,讓會員製作!
第二天 Food camp-能量球、認識金線瓜、金線瓜雞肉料理
- 能量球:是利用零卡糖、杏仁粉、花生、花生醬、蜂蜜、燕麥、巧克力豆跟巧克力醬攪拌而成,對小朋友來說是學習如何運用不同工具丈量不同食材(茶匙、公克、百分比等)。吃起來的口感像沒有烤熟的餅乾,非常甜,所以小朋友非常喜歡。
- 認識金線瓜與料理:
金線瓜
學名:Cucurbita pepo var. medullosa
英名:Spaghetti squash
家族:葫蘆科,南瓜屬
金線瓜是這天上課的主角,講師很仔細的介紹這個食材,金線瓜是美洲南瓜的栽培品種,意外的事情是在臺灣也有種植,在臺南的南化地區。首先先示範了切金線瓜,生的時候質地非常非常硬,甚至講師拿出了槌子才成功將他切成了兩半。接著將它烤熟,在一半的時間時撒上一些鹽巴促進軟化,最後烤熟後拿出來用叉子刮成絲狀,接著進入學員試吃的環節。
令我感到特別的事情是,我們一大清早到會場,忙著跟講師用生番茄煮Tomato sauce,學員試吃時,第一件事是在金線瓜中加入大量的玫瑰鹽攪拌,然後分裝成盤再加入一大匙早上煮的紅醬,當下我其實非常難理解,因為在台灣這種讓小朋友認識農作物的課程,通常都是讓小朋友吃「原味」食材,因此在課後我和講師提起這個問題,講師也非常用心的解答我,他提到在美國讓小朋友嘗試新蔬果時,會先用他們「習慣」的調味蓋過蔬果「原本」的味道,喜歡上口感跟吃這個東西後再嘗試原味,如此可避免因為東西的原味(可能不是這麼受歡迎的味道)讓小朋友抗拒吃蔬果。
整場活動讓我感覺非常像在臺灣鄉鎮舉辦的幼初作業組,雖然在成為高級會員並開始研究作業組的操作後,知道多數的作業組操作都是不成立的,但在美國參加四健活動的這段時間,有花些空檔去跟職員還有講師、義務指導員聊關於作業組的東西,對於在辦理四健活動常用的三種形式有了些概念,所以我也想在這個單元的文中,分享一些關於Camp、Workshop 、Project簡單的分類跟差異,讓這三個在臺灣常常被統稱為「作業組」的東西有些歸納。
|四健會的各項活動|
Camp(營隊)
是以「主題」及「短期」為主,體驗跟社交(交朋友,認識彼此)佔多數。不過還是會依照不同計畫加入不同的知識課程,年齡偏大的中高級會員,會加入關鍵能力的訓練,但還是有一定程度的for fun,在Camp中不能缺少的就是social time還有大家一起同樂的時間,也比較沒有這麼嚴謹。
Workshop(工作坊)
通常會有「專業講師」跟「引導討論」,以「某主題的探討學習」為主。因此時間通常在1~4小時之間,通常不會超過半天,最長也不會超過一天。Project中可能會包含幾次的Workshop,但不會以Workshop來做為Project,因為那是不同的東西。
Project(作業組)
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作業組,是以「主題」及「多單元」的原則「長期」執行,通常短則一至兩個月,長則一年,絕對不是單次執行完畢。在這邊讓我意外的是多數作業組會設定主題招募有興趣的會員,然後大家各自研究學習,每隔一段時間集合報告跟開會,並在不固定的時間舉行作業組主題相關知能工作坊,自己沒有學到的就會去參加,因此他們的會員可以一次參加多個作業組,不會因為時間關係互相影響。因為會員要自己安排各個主題的學習時間,指導員只要協助會員安排工作坊跟集合大家開會。(真是一個不會累死指導員的作業組操作方式,但臺灣小孩主動學習的能力可能偏低,這種操作方式不見得適合)。
|飲食與文化|
冷麵沙拉Cold Pasta salad
通常會拌入醋、油、蛋黃沙拉醬等醬料,常被視為夏日主食。美國常見的是使用通心粉或是米義大利麵(rice noodle),這次在H家煮的是米義大利麵,其中放入了青椒、火腿、火雞肉、朝鮮薊、青花菜、花椰菜和起司攪拌。我認為在當下那餐是好吃的,但後來放進冰箱冰當點心後,米義大利麵就變硬和粉粉的。
火雞堡 Turkey burger
德州常見的肉類除了牛肉外,就是火雞肉,火雞堡是H媽和H爸聯手製作的主菜,H媽先將火雞絞肉加入麵粉、洋蔥、胡椒、鹽和香草揉捏均勻煎熟後,接著H爸到室外使用Grill,加入木材烤出香氣。H爸說,Grill在美國是非常常見的,因為人們不喜歡平底鍋沒有煙燻效果的感覺。
炸派 Fried Pie
類似臺灣的炸餃,一樣是用水餃皮包裹餡料後油炸,但不同處是包的是甜醬(我吃到的是黑莓醬),外面裹上了一層甜甜圈常用的糖衣。我吃到的是從冰箱裡拿出來的,我覺得熱的可能會更好吃,但整體而言像螞蟻的我愛不釋手!
烤棉花糖巧克力餅乾 S’mores
是一種小朋友很愛的點心!把烤融化的棉花糖夾在放有巧克力的蜂蜜餅乾上!我在烤的時候一直燒起來,但Maranda說其實燒起來會更好吃,我也這樣覺得,只是在睡前吃熱量真的太高啦!
沃特漢堡What a burger
是德州的代表性漢堡店,以牛肉和雞肉漢堡為主,特色是餐廳外型都是以倒A字型設計。1950 德克薩斯州科珀斯克里斯蒂成立。漢堡中加入烤肉醬,特別的德州風味!
墨西哥烤肉 Fajita
墨西哥人常吃的家常菜,通常會加入薄餅和沙拉一起食用,玉米餅碗是常見的容器,會拌入各種醬料,如酪梨醬、起司、酸乳酪、墨西哥番茄辣醬等。Fajita在西班牙語是「腰帶」的意思,意指牛肚子上的肉。Fajita最初只有牛肉,但漸漸開始使用豬肉、雞肉甚至海鮮等加入製作。我點的這份拌入的玉米餅是利用菠菜汁和胡蘿蔔汁製成墨西哥國旗的顏色!
墨西哥捲餅 Taco
墨西哥菜,用玉米粉或小麥粉製成餅皮,剛開始是放湖中的小魚,是過去山區土著平常的食物,在西班牙文是插銷或塞子的意思。美國每年的10月4日是Taco day!
德州烤肉 Texas BBQ
來到德州最不能錯過的就是烤肉啦!而且還是超大份量的烤肉。H家帶我來吃的是非常有名的Texas road House,內部是非常酷的西部牛仔佈置。最喜歡的是它的烤肉醬,不像我想像中的死鹹,反而甜甜的,還讓我薯條放棄了番茄醬沾烤肉醬吃!
蛋捲熱沙拉Egg roll hot salad
在H家的最後一天終於吃到美式早餐了!我點的是蛋捲熱沙拉,在蛋皮中包入了番茄、洋蔥、青椒、蘑菇佐胡椒炒熟的熟沙拉,旁邊配上炸馬鈴薯絲,超級美味的一餐!飽到不行,但我真的超級喜歡的!
蘑菇雞 Mushroom Chicken
這是我在美國26天中最喜歡的一餐,也是H媽親手做的好菜!烤過的雞胸肉燉上蘑菇湯汁,上面再放上會牽絲的起士,真的超級好吃!切碎後和米飯、奶油攪拌,真的是人間美味啊!還和H媽抄下了食譜,期待回臺灣能做給家人吃。
|牛仔文化與馬 Cowboy & Horse|
提到德州,三個關鍵字大概就是「烤肉」、「撲克」以及「牛仔」。現在就來介紹牛仔文化的部分。Cowboy (西文:vaquero),意旨在美洲土地上照顧牛、馬的工作者。傳統上是騎在「馬」上面工作,同時也要負責和牧場相關的任務。除了一般的農務工作外,有時還會擔任牛仔技術的競賽者或表演者。
談及牛仔文化的起源於19世紀後期,融合了墨西哥的vaquero文化。原先這份工作都是由男性執行,因此牛仔稱為「Cowboy」,但到了近期開始有女性加入,因此有了「Cowgirl 」的稱呼。
由於不同地區,地形、氣候皆有所不同,因此在裝備和工作上都發展出不同風格的牛仔文化。近代由於科技進步,牛仔工作開始有了許多先進的科技和技術輔助,但為了傳承仍保留了許多文化層面的傳承。
沃斯堡牲畜飼養站Fort Worth Stockyards Station
由Major Ripley Arnold 少校於1849 年在Trinity River交匯處建立,成為沃斯堡地區牲畜購買和運輸的主要中心,被稱為「Cowtown」。1880-1950這70年間,這裡成為了美國西南部最大的牲畜交易中心,且牛、豬、羊肉都在此進行交易。1912 年馬和騾子穀倉的建成,牲畜飼養場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最大的馬和騾子市場,隨著不斷且急速地發展,1940年代達到商業巔峰。1950年代後,由於科技進步,因此經濟逐漸衰退,如今這邊成為了觀光小鎮,現場拍賣主要限於獲獎的公牛和「展示」長角牛,目前也以集合景點、旅遊、動物、餐廳、競技表演和零售店吸引來自各地的觀光客。
法外馬康復中心Outlaw Equine Hospital and Rehab Center
倒數第二晚,家人問我來德州有甚麼想做但沒做到的事情,我說應該是「騎馬」了,因此在德州的最後一天,H媽帶著我和其他7位女孩來到Outlaw Equine,雖然沒有體驗到騎馬,但意外地能來參觀以「馬」為服務對象的獸醫院。
Outlaw Equine是一間以馬為主要對象的獸醫診所,但多數的馬是來他們的「康復中心」,以改善狀況及提升訓練表現為目標,其餘的馬才是去進行治療,包含受傷及疾病。同時整個康復訓練的過程都會由獸醫做評估跟計劃,包含健身、營養、飲食與復健。以馬匹的「營養」、「精神」、「身體」全方位妥善照顧為目標。以下是康復中心具備的設施及療程。
- 水上步行 Water Walker
以在水中步行的方式,讓馬在不完全負重的情況下幫助康復不同的損傷,如:恢復受損的肌腱和韌帶。目標是增強和維持肌肉張力,增強馬下肢的力量和肌肉。透過配方和游泳可以讓馬克服傷病,以及充分發揮其身體潛力。 - 自由式游泳池 Free Style Swimming Pool相比Water Walker的水池在室外,這個自由式游泳池反而是設計在室內,目標是為了讓馬在不同的天氣中都能使用這個設施,且深度也深很多,真的是馬的游泳池。游泳可以讓馬減掉脂肪,增加肌肉、背線,平時只能通過跑步或衝刺來實現,且有助於刺激良好的血液流動和肌肉循環。
- 冷鹽室 Cold Salt Chambers
冷鹽室是一個提供含有瀉鹽、泳池鹽和死海鹽的充氣水療浴缸,溫度控制在34°F左右,用於治療各種傷害和疾病(膿腫、蜂窩性組織炎、跌傷、軟組織損傷、蹄葉炎等)。從充水至排水全程約15分鐘,為確保馬匹的安全和舒適。在這間康復中心一次會集合多匹馬進行,以達到減緩馬隻焦慮和緊張的狀態。 - 治療板/日光浴室 Theraplate/Solarium
治療板和日光浴燈,可以讓馬產生良好的血液流動,並減少身體酸痛。治療板就是一個震動器,主要是醫治對患有關節炎、蹄葉炎和骨痛,及因運動、身體障礙而酸痛或缺乏肌肉循環的馬匹。 - 走板機 Priefert Panel Walker
類似跑步機,但有別於其他輔助動物的跑步機,走板機無需將馬上栓,面板助行器是「推」而非「拉」馬,為了確保不會在同一個方向使馬過度勞累,助行器會反轉方向以實現平衡調節,通常每個循環會跑20分鐘上下。
最初其實我非常疑惑,為甚麼牛仔騎的是馬,卻不是叫「馬仔」,經過這趟旅程終於知道是因為主要還是管牛,只是騎著馬而已。最後一天能去近距離接觸馬,真的很開心。在德州養馬非常普遍,許多有足夠空地的家庭都會買一匹馬陪小孩長大,同時也培養孩子照顧他人及他物種的能力。牛仔文化中的「善」,就這樣根深蒂固的在德州人的生活中。
|Dr.pepper|
接下來要介紹我的Favorite drink-Dr.pepper。Dr.pepper(中文:胡椒博士),是發源自1880年的德州韋科碳酸飲料品牌,1904年正式在美國發行販售,由Charles Alderton發明。非常特別的地方是,1885年首次供應,比1886年開始的知名品牌「可口可樂」早了完整的一年,雖然在臺灣,這個品牌的知名度遠遠不及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甚至是七喜等品牌,但其實Dr.pepper在美國可是僅次於前面兩者,全國第三大的碳酸飲料品牌哦!
Dr.pepper以「櫻桃」口味的汽水而聞名。但其實根據文獻記載,以及品牌官方的宣達,這樣一瓶汽水中除了櫻桃的味道外,還包含了額外22種口味(總共23種),因此Dr.pepper的前執行長W.W. Clements曾說過:「我總是主張你們不可能對別人形容Dr Pepper像什麼味道,因為這飲料實在是太特殊。它的味道非蘋果味,也非橘子味,也不是草莓味,嚐起來也不像汽水,更不是可口可樂。」表達出Dr.pepper在蘇打水品牌中獨一無二的特色。
Dr.pepper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是在1904年路易斯安納採購博覽會上,推行的蘇打水品牌。而發明它的是藥師Charles Alderton,剛開始是作為醫療用途,在初期的廣告中打出了「Aids digestion and restores vim, vigor, and vitality(有助於消化並恢復活力、活力和活力)」的醫學主張。也據說會使用Dr.作為開頭,是因為當時在產品中使用Dr.作為開頭,可以有「傳達其健康印象」的效果。
由於我跟Maranda實在是太喜歡Dr.pepper,在一次跟朋友媽媽的聊天中,H媽突然想到在2個小時車程的韋科市有Dr.pepper 博物館呀!兩個狂熱份子肯定是要去朝聖一番啦!因此在星期五晚上的家庭會議中,宣布了星期天要去Dr.pepper博物館的好消息。
Dr.pepper Museum ,設立位置在原先是Dr.pepper的裝瓶工廠內,和我們熟知的7up是同一家工廠裝瓶。1991年第一次向大眾開放參觀,1906年工廠完工後一直到1960年,54年的時間Dr.pepper的裝瓶工作都是在這裡完成的。博物館現在有一棟三層樓的歷史相關展區、一間展示裝瓶流程跟體驗課程的貨櫃屋,以及一個紀念品販售屋。
博物館內詳細介紹了Dr.pepper的歷史,最剛開始是韋科地區的碳酸水井,從當時碳酸水的功能(主要是用來做水療)開始介紹。接著我們進到了一間模擬Charles Alderton藥局的房間,重現了調出這個曠世巨作飲料的發源地。接著是一系列的生產工具介紹,包含如何保存糖漿、如何注入二氧化碳、如何壓縮及成品保存等。
來到了二樓,一個令我感到有趣的東西出現了,是一個時鐘的圖片。「When hungry, thirsty, or tired, drink Dr Pepper at 10, 2 & 4!」,1920年時,Walter H. Eddy博士在哥倫比亞大學進行了一項關於人體疲勞的研究。他發現一個人的血糖在上午 10:30、下午 2:30 和下午 4:30 時最低。這意味著一個人在一天中的這些時候會感到疲倦、飢餓或煩躁,因此Dr.pepper總部說出了前面引號中的這句話,同時設計了這個時鐘圖,1920-1960年40年間,Dr Pepper 一直將這句口號與他們的標章一起使用。二戰前期Dr.pepper公司出版了一本名為《The Liquid Bite》的小冊子,解釋了糖是一種能量增強劑,以及這種能量增強如何使士兵受益。由於碳酸飲料中含有大量卡路里,認為軟飲料能夠提供與食物相同,因此讓Dr.pepper成為了戰場上的必需品。
最後想分享一下,在這個博物館中居然能看到臺灣的國旗,因為大家熟知的飲料品牌「黑松」曾經在1990年左右也代理過Dr.pepper,在臺灣這個飲料稱為「樂倍」,但現在已經沒有了,因為黑松現在專注於自己的品牌。
|園藝場工作記|
因為Maranda 在Garden Center 工作,所以在沒有安排出去的兩天和她一起去上班。進到中心讓我挺震撼的,在台北最接近這個大小的園藝場,我想就是內湖花市,在這裡它只是獨立的一家店。
Decatur Garden Center,是當地人買佈置用植生的地方,有點像個小型花市,從盆器、種子、園藝用具、肥料跟一般植生,甚至到比較大型的長椅、休閒佈飾都有販售。讓我最感到驚奇的是7座中型溫室(PVC的那種),而且內部還有穴盤苗播種機,等於是從生產到銷售一條龍的狀態。
我去參與工作了兩天,第一次是做彩葉草除花,第二次是做花壇用多分支性小菊的除老葉跟插保水滴頭。因為高中讀本科的關係,這兩件事對我而言得心應手,也在工作前就知道兩天工作內容操作的原因,但還是在這邊簡單說明跟分享一下!
- 彩葉草除花:
植物的生長分成「營養生長」跟「生殖生長」。在植物的成長期稱為「營養生長」,也就是從小芽慢慢變大,長出根、莖、葉的過程。而前三者發育得差不多後就開始進入開花、結果的「生殖生長」期,也就是傳宗接代的時刻。以觀花植物來說,當然是以延長營養生長期為目標,畢竟就是要「看花」。但以觀葉植物來說,讓它更加茂密遠比它開花重要,畢竟觀葉植物的花通常不好看。所以才有了「除花」這個工作,同時在除花時適當修剪可以促進側芽、葉芽生長,會越來越茂密,經濟價值也會提高。 - 除老葉、插滴頭:
植物生長的過程中,老葉跟新葉都會促進光和作用以及利用植物的營養,但老葉的功能不多,若枯萎掉落腐爛,還有可能會成為病菌的溫床,因此除老葉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德州這個乾旱少雨的地方,水資源相對珍貴,且對菊科植物來說,缺水=等死,因此利用滴頭的方式給水可以減少因快速蒸發帶來來的經濟損失,也可以直接將水送至植物根部,一舉兩得。
雖然在高中畢業就沒有繼續讀園藝了,但當選手的那段日子深深的把這些知識跟回憶烙印在心裡,這兩次的工作也是讓我勾起了不少回憶。我也和家人、其他工人分享了台灣的技職教育和Skill competition ,其中就有以園藝、花藝跟造園景觀三個不同的職種,也分享了些過去在練比賽的心得,他們也覺得很酷,不過他們也提到在美國技能競賽多數非高職生,學生們其實不管讀什麼學校都會去培養自己喜歡的技能,我想,這是讀書至上的臺灣需要學習的。
|安珀警戒|
第二天從超市回家的路上,所有人的簡訊和車子的廣播連續震動了10秒鐘,打開手機顯示的是一則警戒簡訊。在臺灣,這樣的警戒簡訊大部分出現在兩個時間,第一個是地震發生前的30秒左右,第二個則是在颱風及豪大雨、雷雨等發生時間,當然還有山區土石流、森林大火等,但相對沒有這麼常見,基本上警報簡訊和「氣候」脫不了關係;近年來因為疫情的關係,多了預防疫情群聚的細胞簡訊。這些簡訊的共同點是看警戒名稱就知道要說什麼,但安珀簡訊出現的第一刻,我其實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
"Child abduction in Royse City, TX. Victim is 16- year-old white female, Caylee Sellers, who was last seen wearing white Colorado hoodie and black pants. Call 9-1-1 with information."這是警報內容,簡短且一目了然,原來是有未成年孩童失蹤或被綁架了。由於在台灣不曾看過這樣的簡訊,所以當下也查詢了這個簡訊的歷史和相關資訊,也因為這個警報的發源地正是在德州,因此決定花些篇幅來介紹這個東西!
美國失蹤人口廣播緊急回應 America's Missing: Broadcasting Emergency Response(簡稱AMBER Alert),目的是在當地發生兒童綁架案,且確認兒童具安全及生命上的危險,警方運用大眾媒體及通訊設備,擴大搜查範圍所使用。
1996年,位於美國德克薩斯州的阿靈頓地區,一位當時九歲的女孩Amber Hagerman,在祖母家附近騎著腳踏車並被綁架,被親哥哥Ricky Hagerman目睹並告訴父母,並報警開始搜索,但最後是在水溝中發現了Amber的遺體。
1996當年,當地議員完成Amber Hagerman Child Protection Act草案,同年美國總統William Clinton簽署法案通過,也在當年啟用了警戒系統,並正式使用第一次的安珀警戒。
由於為了避免誤報,造成擾民讓這個警報被忽視,因此美國司法部有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發布標準:
1、司法機構必須確認綁架實際發生。
2、兒童必須有受到重傷或死亡的危險。
3、必須要有被綁架兒童、綁架嫌犯、或綁架嫌犯的車輛詳細描述資料來發佈警報。
4、被綁架者必須是17歲以下(包含17歲)的兒童。
查詢後有跟H姊和H媽討論,這個東西其實在德州平均一個月就會有幾次(當然也跟德州犯罪率比較高有些關係,其他州頻繁度沒有這麼高),但大多數的結果都只是小孩離家出走或在已離婚的前夫/妻家而已,其實不用太過於緊張,但他們都還是會幫忙注意,若是有看到也會幫忙報警。這則警戒讓我看到了美國對於兒童權益的重視,雖然在台灣也相當重視未成年人的保護,但卻從未看過這種極大規模的搜索警戒。雖然第二天就收到這樣的警戒有點被嚇到,心想:天啊德州治安真的這麼差嗎?但我所居住的懷斯郡是相對比較安全的,所以也很快放下心來體驗當地生活!
|Fort Worth Water Gardens|
Fort Worth Water Gardens是座落在德州沃斯堡市中心南端的景觀公園,建立於1974年,由來自紐約是景觀設計及建築師的Philip Johnson和John Burgee設計,並由Amon G. Carter基金會專門為沃斯堡市打造,被譽為市中心「Cooling oasis in the concrete jungle(混凝土叢林中的清涼綠洲)」。
建造這座公園的原因是:Philip Johnson希望「可以讓大眾在一年四季中欣賞工程奇蹟」。公園中有三個游泳池(雖然稱為游泳池,但都不能游泳),分別是「安靜」、「充氣」跟「活動」。安靜池如同名子一樣,非常的「安靜」,池面四周圍欄有使用白光照射,讓池面維持白光及乳藍色。四周種滿了落雨杉,膝根也沿著池的圍欄長了一圈,非常特別。充氣池是以水霧的方式打噴水池的形式,因此只要一靠近就會感受到非常重的水氣,我只待不到一分鐘衣服就很潮濕了,再加上水霧很重,越靠近池邊越是看不到東西。活動池是以梯田瀑布的形式,有步道可以走下去,能碰碰水的觸感,聽聽水的衝擊聲、聞聞水的氣味、看看水的流象,只差不能嘗嘗水的味道了。
我也親自下去活動池走了一圈,其實有點危險,因為同一條路需要乘載去程跟回程的人。這時也讓我反思一個問題,「若是在臺灣,這樣的造景有可能開放超過一週嗎?」,光公園的設施都可以因為超過1.75m整個翻新了,而經過查詢這邊也曾經發生過命案(死了四個人,因為掉進活動池)。我想這跟不同國情對於「自我負責」的習慣不同,在亞洲多是先檢討機關,而非檢討自己;而在美國「保護自己是基本的能力跟責任」。如果大家都小心點和不要橫行霸道,我想這樣「美」的場域在臺灣也是可以擁有的吧!
|感恩與聖誕派對Christmas/Thanksgiving Party|
在我的H家,每次只要有交換代表來訪,最後一個週末一定會是聖誕派對,會邀請在這場旅程中想再見面的所有人。因此,集合了我20天中見到的人,大概五十來個吧,都集合在了我的家庭。另外因為開愈H家離我家只有40分鐘的車程(在美國算短的路程),所以H媽也邀請了開愈的家庭一起來參與(其實是因為有聽說開愈臺式料理非常厲害)。
聖誕派對比照在每年12月固定的「感恩節(Thanksgiving)」與「聖誕節(Christmas)」的形式,目的是為了讓交換代表能體驗每年美國家庭最重視的活動。為了這場活動,我在第二週時就加入了準備計畫,流程設計、購買主題擺飾(我們選擇的是雪花)、菜單及邀請函設計。前一晚,我和H媽、Maranda一起準備食材,這兩個節日最不可或缺的就是火雞跟派(不論是水果派還是堅果派都很重要),因此我們開始醃漬火雞,準備了各種香料和蔬菜放入火雞身體中。我們還做了Pecan美國山核桃派,Pecan是德州的州樹,H家門前有很大一顆,每年的10會收集起來曬乾,作為隔年的存貨,因此我們這天使用的是前一年結果的Pecan,成果是還不錯吃,只是我覺得真的太甜了,但對美國朋友們這樣的甜度非常正常。餐點前置完畢後我們開始組裝聖誕樹,Maranda和Emma都各搬出了一個箱子,箱子中有他們從小到大收集的各種聖誕樹裝飾品,有壓克力的、玻璃的、也有一些照片做出來的吊飾跟玩偶。組裝完畢後,我跟H媽一起藏了一個小黃瓜吊飾,要讓隔天來參與的貴賓們尋找並兌換禮物。
到了當天早上,我們開始烤火雞,我也開始為我跟開愈的「臺灣神秘料理」備料。每個來參與的家庭都要準備一道菜,有人準備沙拉、有人準備黑莓果凍、有人準備巧克力布朗尼,而我跟開愈的「臺灣神秘料理」,是鼎鼎大名的「維力炒泡麵」。開飯前,H爸比照聖誕節習俗,帶領大家唸祝禱詞,感謝上帝次與我們這樣豐盛的餐點,接著就開始用餐,每道餐點都好好吃,我們的炒泡麵超快速的被光盤了。在過程中大家也都去尋找小黃瓜,最後是被11歲的Makayla找到。大家用完餐後,進入了最精彩的重頭戲:「交換禮物」。首先大家從聖誕樹下各拿了一個禮物,然後每個人輪流抽籤,籤的內容有:「所有人傳向左(右)邊」、「和你左(右)邊的人交換」、「和一個紅(棕、黑)色頭髮的人交換」、「和一個年紀比你大(小)的人交換」……等。到最後確認沒有拿到來自自己家的禮物一起拆開,真的超級好玩的!
派對的尾聲,我們一起玩桌遊,用笑聲為美好的一天做結尾,大家回家後也就休息啦。我其實沒有參加過這樣的家庭派對,相比於想像中派對「瘋狂」的樣子,這場活動更給了我一個「溫馨」的感覺,下圖是我在這場旅程中最喜歡的一張照片,也是最遺憾的一張照片,因為它幾乎集合了陪我走過這趟旅行的所有人,但H爸沒有入鏡。這場活動就如同活動的名稱「Christmas/Thanksgiving Party」一樣,交織了我對這些人的感恩與感謝,在離開德州的倒數兩天中,別具意義。
|桌遊文化|
在美國的家庭,並不喜歡家人一直玩手機,因此有非常多打發時間方式,其中一個就是桌遊,在H家的這22天中,我玩到最多的就是桌遊,因為在德州所以桌遊幾乎都有「骰子」,或是類似麻將材質的桌遊,接下來就來介紹幾個在H家玩到的最印象深刻的桌遊。
- Left Right and Center
這是我來到德州玩的第一個桌遊,最後H家也送我一組讓我帶回臺灣。這個遊戲中所有人需要圍坐一圈,每個人剛開始都會有三個籌碼,同時面前有三顆骰子,每一顆上面都有四種標誌,分別是「R」、「L」、「C」、「●」,就如同骰子上所寫,如果是R那就要向右邊的人給一個籌碼,如果是L那就要向左邊的人給一個籌碼,如果是C那就要將籌碼放到桌子政中心,如果是●就等同Pass,可以不用交出任何籌碼。就這樣不斷循環,一直到擁有最後一個籌碼的那個人獲勝。 - TENZI
講到德州就一定要有骰子,這個遊戲是由每個人12顆骰子所組成,沒有人數上限和下限,只要你骰子夠多,多少人玩都沒問題。遊戲的玩法是抽卡會有規則,例如現在要的數字一,那麼就要一直骰把所有的數字骰成一。或是抽卡上面會由圖示,然後將骰子擺成那個樣子。第一個完成的人要喊出「TENZI」,累積次數統計,最後最快完成次數最多的玩家勝利。 - Chicken foot
這是一個類似麻將材質的東西,每張牌上面都有兩組數字,分別是0~16,要沿著數字方向不斷接龍,如果兩邊的數字一樣就可以開啟三條分支線,就如同雞隻的腳一樣,所以會叫做這個名子。在剩下最後一塊牌的時候,要用那張牌用力地敲打桌子,下一個回合方上去才算成功,若是沒有可以放的地方就要抽新的牌,一直到所有的牌都放完為止,第一個放完的玩家獲得勝利。
這三個桌遊是最常玩的,其他還玩了不少只玩一次的桌遊,H家的桌遊有一整個櫃子,還有拼圖、繪畫遊戲等。在這裡只要家裡有一個人想玩桌遊時,全家都會放下手邊的工作前來參與(除了急迫的工作或是學校作業以外),有時還會特別拉桌巾。因為在這邊每個房子的距離都挺遠的,所以都盡情地大笑、盡情的玩,不用擔心吵到別人,這樣的感覺真好。
|心得與反思|
來到了總結心得的環節,提到S4-H計畫,其實我不該今年去的,或者說今年不能去。2019年,15歲,第一屆的計畫,報名表申請書通通都弄好了,卻發生了活動缺工作人員,要我明年再去的事情。沒想到這一個明年不是明年,而是因為疫情一年一年,一路延到19歲的現在,年齡超過上限的現在。還記得今年在送申請時,不停有不能去相關的消息,但在這時有了兩位我真的感激到整趟旅程的伴手禮店都在想他們的人,他們就是在前期幫我跟美國端大量的溝通和爭取的秘書長跟韋中專員,如果沒有這兩位,我想今年的暑假我還是會出國,但就不會有領袖營,跟這趟讓我對四健業務大開眼界的旅行,除了感謝,剩下的還是感謝了。
美國這個國家,應該是大多臺灣小孩除了臺灣以外第一個認識的國家,我也不例外。第一次對美國的認識,是在家裡牆上爸爸於1996年擔任赴美草根大使的錦旗,我對美國的認識也多是爸爸的出訪地-西維吉尼亞。當時的我,只知道在四健,美國是最厲害的草根大使去的地方,那裡是四健的發源地,即使當時我對農業推廣根本還沒什麼認識跟憧憬,只知道如果我想成為很優秀的四健會員,那我得把美國草根當目標,雖然到現在仍然是目標,但原因不一樣了。
出訪前兩週是領袖營,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草根交流站時玲嘉姊的分享,她說「會員去草根多是去體驗當地的生活,或是去認識當地的農業跟文化,但身為督導,心境是不一樣,我是去看他們的四健怎麼辦,怎麼做。」當時在臺下聽著這段話的我,感受其實很深刻。在甄選申請書上的參加理由,我寫上的是「我想去發源地看看他們的四健推廣是怎麼做的」,是阿,看到了好多好多,原來作業組可以這樣執行、原來這麼多我們平常忽略的東西、原來我對這個業務的價值認識得這麼少。
看到了好多的好與壞,最遺憾的地方我想是因為班機的關係沒有見到Darlene教授,也沒去到A&M,真想親眼去見證一屆有1400多位學生的Agrilife college,以及傳說中以培養農村青年正向發展與領導人才為專業的 Agriculture Leadership 系,也正是因為遺憾,所以才會有更強烈想再次到訪的動力,這一切的遺憾我想交給下次旅行來達成。
硬是要在這篇已經很長的文中塞進一個想分享的東西,那就是「農業推廣到底是什麼」,比起公版定義:「運用資源整合與傳遞提供農民終生受教育的機會」,我想在這趟旅程中得到了一個能更簡而有力說明的單詞-Empowerment,比起圈內常用的-培力一詞,我更喜歡在心理學中常用的翻譯-賦能。這一詞真的好夢幻呀!在一套方法和操作中,使一個人感受和體悟,相信自己可以、相信自己能做到。「推廣工作是一個賦能的過程,不論是人還是社區」,當我聽到美國的推廣工作者是用這樣的理念在工作時,這是如此震撼的一刻。回想起這些年在四健的點點滴滴,自己好像也是在這樣的過程長大的。或許這就是四健能以PYD為代表的原因吧!
到美國的第五天,走在Wise county的小徑上,明明很熱卻不會流汗的天氣,阿!我正在美國,真真正正的站在美國的土地上,站在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地方。還記得在我因為要回台灣哭得要死要活時,不少夥伴跟職員淡淡的回應「Don't be sad, anyway, IFYE will definitely see you again.」26天真的太少了,即使1天都當3天在用,仍然還有好多問題來不及問、好多問題還來不及被解答,操作和方法我還沒學夠呀!
有多麼喜歡,就會願意花多大的心力去投入。不知道未來的農推之旅會被我走成什麼樣子,有沒有機會再次踏上美國的國土,但這一趟肯定是有好好把大一這一年逐漸被消磨殆盡的熱忱找回來了!在這26天學到的一切,我想我會慢慢試著運用在帶領臺北的四健會中,不論是作業組、工作坊還是營隊,也會期待這些所學在未來,能給予臺灣的青少年更多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這是我在2023 S4-H的心得,但我的四健路,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