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水源,得之不易
文:江淑卿義指 臺中市大里區農會
多年前看過KANO這部電影,提到台灣棒球發展,並穿插嘉南大圳完工時,滔滔大水貫流於圳溝,農民熱烈鼓掌的畫面一直停留在腦海中,知識淺薄的自己在當時以為台灣只有嘉南大圳這條水圳,連同造訪過數次的「白冷圳」也不知它是水圳。而在台中當地的「葫蘆墩」只知它是豐原的舊名,殊不知它是有「葫蘆墩圳」貫流其中,在農田水利署-蔡巧蓮主任祕書的課程中了解到「葫蘆墩圳」的發展史,從清治時期私人出資建圳,台灣當時的原住民(平埔族人,時稱「熟番」)因耕作需要有水源灌溉,但無力建圳只能採用「割地換水」(即地權換水權)與漢人張達京合資興建引大甲溪水來灌溉農田,多年的發展,葫蘆墩圳已成台中地區重要的農業灌溉水源。
蔡主任祕書精彩介紹臺灣農田灌溉水圳發展300年歷史,從荷治時期在臺南建蓋的「三筊埤古水道」到2015建蓋的「新烏山嶺引水隧道」,幫助農民「看天田」改變為「允水田」,而可以有豐收農作,我也隨之悠遊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中,似乎自己也身歷其境的感受建圳的艱辛過程及大圳完成時的欣喜。
課程中也邀請農水署雲林管理處廖主任來介紹「農田水利會」的發展及2020年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處」合併升格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後職掌工作內容,而廖主任任職的林內分處也將是我們隔天實地去參訪的場域。接下來許教授詼諧的講課,說明著台灣每年有豐沛的降雨量但因山川地形無法留住足夠的水量,使得水圳建置對農業就相對重要了,而八堡圳引濁水溪水,肥沃了彰化平原也讓「二水跑水節」成為享譽國際的水圳節慶活動。
整個課程的精華在於各組需要依抽到的題目設計活動,透過活動設計我們可以了解這次上課吸收了多少。第一天我們上課到晚上九點,但是活動設計讓各組自動延續了課後的討論時間,我們這組幾近午夜才結束討論,隔天一早教室一開放馬上繪製海報,接著「世界咖啡館」的討論模式,讓各個成員得以參與其它組別的設計內容,並提供意見,使得各組的設計可以更加完善。總結歸納所有內容之後,各組分別上台發表,顏淑玲祕書長會後提出問題及提供精闢的見解,猶如醍醐灌頂,讓我們的設計內容更趨完善。
最後我們搭車來到林內分處的農田水利環境教育園區,參訪園區內收集及保存舊有逐漸被淘汰的農業器具等農業文化資產;而「八田與一技師展示室」則是介紹八田與一對台灣水利的貢獻,令人感佩台灣水利之父。園區裡的另一個經典建設-八卦分水池,原名「林內分水工」是一座二進五出,兼具灌溉、發電及工業用水多功能的分水工,二進-取濁水溪水,經南岸聯絡渠道及二號進水口,導水引入分水工,五出-由分水工分配水量供給濁幹線、濁水發電廠、麻園支線、烏塗支線及六輕工業區等使用。而林內分處大門外就是農水署沿百年嘉南大圳打造國家級「水圳綠道自行車道」的起點,全長88公里,串連雲嘉南,原定2年工期,在各單位的努力下採用分段同時施工,在半年就打造完成了,為愛騎腳踏車的民眾打造了一個休閒的好去處。
二天的研習課程,讓我從一個水圳的門外漢,稍稍的往內踩進一步,教育要向下紮根,期許自己能夠將所學到的微薄水圳知識,透過講座及桌遊推廣給更多的學生知道,將日常節水的觀念分享給親朋好友,並落實在生活中,畢竟「滴滴水源,得之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