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四健路
文:顏淑玲秘書長 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
【特殊貢獻】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 顏淑玲秘書長 1974年的暑假,是我和四健會結緣的開始!
突然接到系辦的電話,要我暑假去農復會實習,就這樣和班上兩位同學一起去了復興大樓。其中一位同學跟著負責農民組織的技正,我和另一位同學則跟著當時在農復會作兼任技正的劉清榕教授,從此開啟了我和劉老師一起辦理農業推廣和四健會的近50年歲月。
實習結束,第二年寒假過了,劉老師問我願不願意到四健會協會打工,一個星期三個半天,一個月工資1200元,於是開始學習協會工作人員要做的事情。主要的工作是編印「四健青年」月刊,因此撰稿、下標題、排版、校對、看版等是月刊的每月必需;幫著做兩會(四健協會及農業推廣學會)的會議紀錄、辦理的兩會的理監事會議和會員大會,後來也有機會出差參加四健推廣活動。也是在一次出差中,才瞭解原來我每個月寫的「四健推廣教育活動計畫」是學校四健會的計畫,推廣工作還真是百聞不如一見!因協會人力有限,即使當時我其實很瘦小的,每個月要扛23個麻袋的「四健青年」寄給全國農漁會和協會會員,寄出前,每個月要做的是:個人會員每人一份,每個農漁會25份,每個信封的住址要印出來,用裁紙機切好,一個個信封貼上,然後裝在麻袋中拿去郵局寄,農復會的司機和工友,以及郵局的人都認得我,也幫了我很多忙。也是在協會工讀時,學會了很多雜活,包括影印、記帳和跑銀行等。做紀錄的練習配合學校上課做筆記,練就了以後作開會紀錄和寫下長官指示的速度和精準,很受用的工作職能!也因為年紀小,不懂說「不」,什麼都做,卻也因此在職場上的每個職位都沒有很難的任務。記憶中,最難的業務是農金資共用系統的整合!
早期的四健會協會辦公室在農復會中,所以,可以吃農復會餐廳,可以用農復會的車子,也可以坐農復會的交通車。當時,農復會的專家是全國的農業菁英,後來才知道在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中,有臺灣頂尖專家做我的mentor,我是何其幸運!一直到孫明賢主委擔任理事長任內,輔導處李金龍處長向其報告,發起了向企業界和農漁會界募捐,購買了現在協會的辦公房舍,協會也在農委會大樓改建後,由公館辦公室遷到了目前的所在。
「擔任草根大使是四健生命的開始」是我一直和四健人溝通的觀念,許多人認為四健會最終極的目標是擔任草根大使,然後,從此離開四健會。我在1983年去了美國兩個月,在Oregon的一個半月中,前半個月住在義指家中,看到他們全家擔任義指對四健會的投入,到了第二個接待家庭後,host mother是一個county agent,瞭解了我的工作背景,知道我是在中央政府服務負責全國四健推廣計畫後,電告州推廣辦公室的四健專家後,更改了我往後的行程。於是,我在草根大使的美國最後一個月就跟著推廣人員上班了一個月,也開啟了我往後辦理農業推廣工作的視野,也是臺灣四健推廣工作轉型的一個轉捩點。也因為在還未開放觀光的當時,能夠到美國的經驗,讓我許下了我要再回去的心願!
兩年後,行政院孫運璿院長認為臺灣要發展不能只靠科技人員,也需要有社會科學背景的人一起來為國家效力,於是成立了「社會科學人員培育計畫」。這是一個六年計畫,每年選送25名年輕講師、研究人院和政府官員出國進修三年攻讀博士學位,條件是:通過口試後一年必需取得該領域全球前10名(Top 10)學校的入學許可,最後這個計畫加上第0期的試辦,共有112人得到在職帶薪進修的機會。就這樣,口試通過後的那年,一個星期七天都在讀英文,直到拿到Stanford University和Ohio State University的入學許可,選擇進了Stanford的傳播系。在美國的兩年,沒有完成學業,但英文也在第一個學期霧煞煞的情況下,有了進步,也讓我在往後能有更多的國際參與的機會。
臺灣的農業推廣和四健會在1988年後,教育訓練的方式有大幅的改變,係因第一屆四健青年領袖營在臺大四健會10個學生擔任工作人員的情況下,我第一次看到不一樣的農業推廣活動方式。同年,有機會到德國慕尼黑附近的Herrshing農會參加國際鄉村青年工作研討會,三個星期的研討會,我大開眼界!體驗學習和活動流程的安排從此在我腦中植入。隨後,一次APO在菲律賓的Facilitator引導員的訓練,讓我對社區營造和引導訓練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適巧農委會企劃處也引進了體驗學習訓練,於是在我負責的農業推廣訓練計畫中,便把體驗學習作為主要的訓練方式,在1990年代臺灣也成為全球農業推廣訓練的先驅。
多年來,四健推廣教育訓練,也在一次次的嘗試和修正採用後,將此種訓練導入符合臺灣農業推廣工作需要的議題,得到很好的成效。四健人也在此種訓練方式下,發想創意無限,也能團隊合作,表達溝通能力和勇氣也大為提升。所產生的行動方案也多具體可行,也因為是共同的產出,在願意分享的的氛圍中,四健會成了一個學習型組織,大家一起進步,一起快樂成長。也許四健推廣工作不是長官或主事者能夠重視的業務,但我和四健推廣員分享的是:回農漁會後不要硬幹,免得破壞了和上級的關係,傷了自己;但一定要確保在訓練學習的當下是快樂的,而且不要忘了,還有很多夥伴同行!
一直認為,提供舞台能夠讓四健人成長。在我的記憶中,當我還是農委會的四健主辦專家時,我幾乎沒有幫四健推廣人員上過四健會介紹的課程,多是利用開會和活動中的致詞及活動前的介紹鋪陳了四健理念,也深切瞭解培訓四健專業的講師,而不是都到外師,就這樣一群四健人構築了臺灣四健會的精彩。也因為領袖營、大專營等年輕人的營隊多是工作人員自己的想法,不管是在農委會或是在四健會協會服務期間,扮演的是支持者的角色,當然也會有修正的建議;年會主持人堅持以四健年輕人上陣,也帶著年輕人去國外參加會議擔任主講人,漸漸地四健年輕人在臺灣四健會的發展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Youth Voice在臺灣的四健真是充分展現!
45歲以後,孩子大了,經濟能力逐漸能負擔自費出國參加國際活動,才開始參加亞洲和世界的草根大使會議,也休假自費安排了美國四健會的參訪兩次,德國參訪一次,得到一些愛四健人的一路扶持走到今天,那份恩情時刻在心中。謝謝過去長官讓我有機會參加APO和幾次國外的參訪,去了美國、歐洲等,看到了國外農業推廣工作和農民團體的運作,也在自費的參訪中,看到了美國的四健會和德國的社區營造、休閒農業和農業推廣工作,對於後來工作上的視野和作法也有了很大的不同。值得一提的是,國外的草根大使來臺灣參訪回國後,在四健和草根的國際活動中,對臺灣代表的禮遇真有我們是一家人的感覺!也因為幾次的國際活動,和全世界各國的四健人和草根大使都成為好朋友。退休後,有機會去日本參訪食育和高齡者的工作,在四健會的活動中能夠結合食農教育和青銀共學,這幾年全球四健把SDGs融入國際活動中,也因在美國看到STEAM的緣起和推動,帶入臺灣的四健會,和國際趨勢及教育部的教育理念竟然不謀而合,更彰顯了四健會教育的價值。
一次因緣際會,2011年二月,美國四健會來函邀請我去參加第一屆世界四健執行長會議,就在我公職生涯退休的前幾天,去到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附近的National 4-H Council,也才知道那是一個推動全球四健網絡組織的發起人會議,該次會議全球只邀請了六位四健執行長。與會人的各國大使都到場觀禮,雖然我國大使館沒有派員,但在九歲的美國四健會員拿著我們的國旗領著我進會場時,我的眼淚掉下來。在七分鐘的演講後,我在發起書上簽下了我的名字,從此成為Global 4-H Leaders Team的一員,也開始了忙碌的國際四健工作。同年九月,再被邀請去美國參加韓國GVN基金會執行長認識四健會的在職訓練,也有機會以一個鐘頭的時間向美國四健主辦的官員和專家介紹臺灣四健會。也讓我想起,在農委會服務期間,曾經有機會去美國參訪,但無法進入USDA和她們的官員交流,這次有六個USDA的官員聽到臺灣的四健會。兩次去美國的機會促成了National 4-H Council的會長兼執行長Don Floyd第二年來臺灣瞭解我們的四健會,那也是臺灣進入全球四健會很重要的里程碑。
感謝飛牛牧場和沃田旅店長期支持四健會,在美國會長和兩位外賓來臺期間,飛牛牧場的兩位董事長讓將近70位的四健人免費使用飛牛場地和住宿餐飲;沃田旅店則提供了三位外賓在臺北的住宿。外賓來臺的四天中,參訪了深坑區農會四健會、舉行了四健論壇和臨時與木柵四健義指的會談,Don問我如何讓這麼多年輕人願意協助政府推動四健會,還來參觀了我們小小的協會辦公室,說我們的辦公室「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因為美國的National 4-H Council是一個和社區學院一樣大的campus。這次參訪,外賓看到了臺灣四健會的落實和內涵,我也有了臺灣進入國際的把握。於是當年八月我受邀去非洲的七個國家四健推廣專家訓練中,以臺灣如何培育四健青年為題做了一個工作坊的講座。接著,展開了亞洲四健網絡組織和全球四健網絡組織成立的籌備工作。
亞洲四健網絡組織在韓國大力支持下率先成立,在第一屆的亞洲四健網絡研討會中,組成了理事會,我也由國家代表的理事成為今日的獨立理事,期間還做過幾年的秘書長。第二年,第一屆全球四健高峰會也是在韓國舉行,會中成立全球四健網絡組織,理事會也正式組成,我被所有亞洲國家代表第一位推選成為全球理事至今;鹿谷的四健會員也在會中以茶藝作業組如何結合6Cs介紹臺灣的四健作業組。在第二屆由臺灣主辦的亞洲四健網絡研討會中,與會人員有機會去鹿谷體驗了這個茶藝作業組,美國的理事當天跟我說,那天參加的活動是他四健生涯的最高峰(the peak of my 4-H career)。10多年來,臺灣不缺席任何一個國際活動,即使多是自費參加,但能夠讓全世界看到臺灣,四健人真是努力!這四年來,在農委會的支持下,2021年臺灣和韓國及加拿大共同舉辦了第一屆全球數位高峰會,看到四健會員在會議中擔任要角,真是為他們感到驕傲!原要在2022年由我國主辦的第四屆亞洲四健網絡研討會因疫情延至2023年,相信也會精彩無比。
回首48年的四健路,感謝一路同行的大家,也感謝曾經支持我的長官和家人,四健推廣教育在我的認知中應該像是在家庭中看著孩子成長,家長沒有對孩子抱有回饋的期待,就是一路呵護長大。但在臺灣辦理四健會,在推廣資源是最缺的一塊,限制也多,很多大人期待四健會員就是自然該回饋;但沒有陪伴和引領的孩子如何開口要他們回饋。在此要特別感謝曾經陪著我一起陪伴四健會員長大的四健人。也是在參與全球四健的推廣工作中,看到企業界如何支持四健會,還有四健會能有齊全的作業組教材,這是臺灣未來四健推廣工作需要大大努力的部分。此外,在農漁會是農業推廣體系的主心骨的現況下,如何能夠讓農漁會的四健會落實,讓他們孩子有回鄉的路,也是未來要努力的。
四健推廣教育是厚植國力的工作,在臺灣四健會70週年的此時,要說聲:
臺灣四健,生日快樂!
臺灣四健加油!
